2017年,数据泄露、网络攻击、漏洞发现、会议活动、投资并购等各个层面呈爆发态势,无论在数量还是影响面上,均超过以往任何年度。
一、网络安全事件篇
1. 信息泄露创历史记录
2017年仅上半年泄露或被盗的数据(19亿条),就已经超过了2016年全年被盗数据总量,全年预计将超过50亿条。其中,仅雅虎一家就达到了30亿条。
2017年规模较大的信息泄露事件
1月:
暗网市场知名供应商双旗(DoubleFlag)抛售多家中国互联网巨头数据,数据条数达到10亿以上。
2月:
美国媒体报道,一名前美国国家安全局承包商雇员窃取了超过50TB的高度敏感数据。
4月:
国内某知名视频网站1亿账户信息在名为CosmicDark的网络黑市出售。
5月:
印度互联网与社会中心警告,有1.35亿条Aadhaar号码及1亿条银行帐户号码可能外泄。
6月:
美国共和党承包商放在 AWS S3 云存储的1TB数据(包含1.98亿选民信息)被曝任何人均可访问;
Shodan搜索引擎发现近4,500台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服务器,约5.12PB(5,120TB)数据暴露在公网。
8月:
全球知名有线电视公司HBO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至少1.5TB的数据被黑客掌握,包括未发行的剧集到财报等其他敏感文档。
9月:
美国最大征信机构之一Equifax,声明由于网站漏洞导致1.43亿消费者信息泄露。
10月:
雅虎在提交给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文件中,承认30亿账户全部泄露。
11月:
马来西亚12家电信公司的4620万手机账户信息在网上售卖,马来西亚的人口数量为3120万。
12月:
美国陆军及NSA情报平台约100G文件暴露在 AWS S3 存储服务器上,包括高度敏感、机密性的国家安全数据;
安全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包含1.23亿户美国家庭信息的大型数据库暴露在 AWS S3 上,包括地址、电话、年龄、性别、财务等248个数据段。
2017年的信息泄露事件呈现以下特点:
√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的普及,信息泄露事件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信息泄露涉及行业广泛,但重点集中在互联网、政府机构及金融行业。仅AWS一家云服务商,今年就爆发了数起较大规模的用户数据泄露事件,而物联网搜索引擎Shodan不断公布的因运维配置不当导致的数据库暴露问题近乎常态。
√ 数据泄露导致企业严重损失,高管担责。今年瑞典的内政部长和基建部长,因数据泄露事件而引咎辞职。而Equifax数据泄露事件更是令CISO、CIO和CEO接连下台,股价暴跌30%,一笔720万美元的合约也被封停。我国的《网络安全法》今年已经正式实施,确定了“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是网络运营者的法定义务。
√ 内部威胁成信息泄露重要途径。包括内部员工的恶意或无意泄露,以及第三方供应商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后者,近年来重大的信息泄露事件都与第三方供应商相关。如塔吉特的空调供应商,斯诺登是NSA承包商,今年导致瑞典两位部长下台的数据泄露事件也是因为承包商被入侵。在目前快速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动态供应链是必然趋势,但每家供应商都潜在着扩大了机构或企业的网络攻击面。由供应商引起的第三方风险,已经成为当今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2. 网络攻击无所不在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激增,网络攻击目标泛化,并成指数级增加。2017年初Fortinet的一份调查显示,针对物联网的攻击达到250多亿次。尤其是5月份爆发的WannaCry勒索软件,成为近几年来为数不多的全球性安全事件之一。
2017年较为特殊的网络攻击事件
5月:
全球爆发WannaCry勒索病毒攻击,至少150个国家、30万名用户中招,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
6月:
黑海约20艘轮船由于黑客攻击,GPS服务掉线;
一名英国黑客在法庭承认,于2014年侵入美国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盗取800多名用户信息以及约3万个卫星电话号码;
丹麦航运公司马士基遭遇Petya勒索软件,业务损失超过2亿美元。
7月:
Darktrace发布一起黑客利用智能鱼缸盗窃赌场数据的案例;
以太坊平台Veritaseum被网络罪犯盗走超过15万枚以太币,价值近2亿元。
8月:
欧洲某石油化工厂的智能咖啡机被勒索软件感染,并传播到工厂内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监视系统。
美国海军公开宣称,将把黑客攻击视为美国约翰·S·麦凯恩号驱逐舰撞船事件可能原因之一。
9月:
赛门铁克宣称,一年来美国、土耳其和瑞士的数百电网遭到大规模攻击,掌握电网登录凭证的黑客有可能具备制造断电事件的能力;
卡巴斯基发布报告称超过165万台计算机感染了加密货币采矿恶意软件,而IBM的报告显示,针对企业网络的加密货币恶意软件工具总数在过去的8个月里增涨了6倍;
全球安全咨询业务最大的公司德勤,由于其供应商搭建的网站存在未打补丁的Apache Struts漏洞被入侵。
10月:
瑞典交通署信息系统遭黑客攻击,并导致列车延误;
奥巴马政府公开指责俄罗斯政府,称其是今年总统竞选一系列黑客事件的主使。
11月:
一名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透露,他的专家团队一年前在大西洋城机场,远程渗透进一架波音757的无线通讯系统。
12月:
比特币挖矿平台NiceHash超过4700枚比特币被盗,损失可达4亿元;
澳大利亚曝光一起黑客入侵珀斯国际机场计算机系统,盗取高度敏感数据的事件;
火眼披露一起能源工厂安全系统被入侵,造成工厂停止运行的事件,此事为首例公开的工控安全系统被黑事件;
美英政府公开指责朝鲜为WannaCry真凶,并表示要让网络空间的攻击者付出代价。
2017年的网络攻击呈现以下特点:
√ 网络攻击载体和目标多样化。海陆空交通系统,工业生产系统,以及各种物联网设备和加密货币,均为网络攻击的载体和目标,甚至卫星通信、宇宙空间站资料,也难逃黑客所及。不管是出于政治原因还是经济目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创造性手段将会被攻击者采取和使用,而只要有网络延伸到的地方,就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 “犯罪即服务”的商业模式是勒索软件、恶意软件传播以及DDoS等大规模恶意行为泛滥的关键原因。“犯罪即服务”极大的降低了攻击成本和攻击难度,即使是初级罪犯也可随时发动网络攻击,再借助“零日漏洞”,极易给全球互联网带来重大破坏。借助“永恒之蓝”漏洞的WannaCry勒索软件,其快速传播并造成巨大损失,就是非常典型的例证。
√ 网络武器已被全世界采用。网络攻击背后的国家力量日趋明显,无论是对关键设施的长期渗透,各个国家竞选系统的入侵,还是对社交舆论的风向控制,以及对“零日漏洞”的交易、利用,甚至是对加密货币的攫取,背后都闪现着国家支持的黑客的影子。网络攻击,已经横跨政治、外交、商业、军事、关键基础设施和社交媒体等各个领域。网络安全,可以在技术上打破或超越传统资源与能力和规则限制,弱小的国家可以借此挑战大国。数字化时代必定导致数字化国防,网络成战场,代码即武器。
3. 邮件安全问题突出
电子邮件成网络安全重灾区,不管是鱼叉式邮件还是商业欺诈,都有着惊人的破坏力。前者是发动APT攻击和大范围传播恶意软件的典型入口,后者据FBI的统计,2013至2016年商业欺诈邮件(BEC)已造成53亿美元的损失。
2017年较大的电子邮件安全事件
1月:
由于葡萄牙“首席环球”公司的邮件服务器被拖库,著名足球明星贝克汉姆过去几年的邮件被下载并曝光。
2月: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预警,与邮件安全相关的商业欺诈将给国内企业带来5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
东欧网络犯罪分子通过钓鱼邮件入侵了全美快餐连锁Chipotle的POS机系统,盗走数以百万的消费者信用卡数据。
3月:
一名48岁的立陶宛人,被控通过钓鲸邮件骗取谷歌和FaceBook两家公司各1亿美元;
一种鱼叉式钓鱼邮件借美国税季大肆传播,100家机构中的12万人中招。
5月:
WannaCry勒索病毒肆虐全球180个国家,虽然并未确认初始攻击载体为钓鱼邮件,但至少钓鱼邮件是其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
6月:
美国南俄勒冈大学承认,今年4月受到邮件诈骗,把190万美元转到骗子的账户;
乌克兰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系统被钓鱼邮件入侵,通过微软漏洞在全球传播Petya,俄罗斯、欧洲、印度和美国数百家机构受到影响。
8月:
加拿大麦科文大学声明,落入商业邮件欺诈圈套,汇出1140万美元。
12月:
腾讯安全通报一起大范围钓鱼邮件攻击事件,52个国家的网站被利用,近3万家中国企业受影响。
邮件安全带来的启示:
√ 电子邮件内容事关重大。由于电子邮件办公已经在各行各业充分普及,从个人敏感信息到重要商业机密,再到核心知识产权,电子邮件都是最为主要的传输通道,一旦泄露后患无穷。
√ 电子邮件的安全地位不容忽视。不管是大规模的恶意软件传播,还是针对性的APT攻击,无论是广撒网式的个人骗局,还是精心设计的商业欺诈,邮件都是第一入口和最大入口。
√ 警惕网络钓鱼和商业欺诈邮件的激增。据美国联邦调查局今年5月的统计,BEC(有时也称钓鲸邮件)在两年时间里,达到了2370%的惊人增长率,而钓鱼邮件的增长率已经超过了恶意软件。虽然邮件安全网关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防范,但建立起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机制,才是应对社会工程手段攻击最为有效的方法。
二、漏洞篇
1. 漏洞数量增长史无前例
2017年各大漏洞库公布的漏洞数量较以往呈明显激增态势。
# 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库(CNNVD):
CNNVD公布的漏洞数量为14,748个,2016年全年的漏洞总数为8,753个,预期年增长率至少上升70%。而CNNVD自正式统计漏洞数量以来,从2010年至2016年,增长率最高才为20%。
# 美国国家漏洞库(NVD):
NVD公布的漏洞数量为14,277个,2016年全年的漏洞总数为6,515个,预期年增长率至少上升170%。
# 公共漏洞披露平台(CVE):
CVE公布的漏洞数量为17,760个,2016年全年的漏洞总数为10,703个,预期年增长率约为70%。
(注:以上2017年的漏洞数量均为截止到12月19日的统计数字)
漏洞激增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各大漏洞公告平台在各自的数据库中开始囊括更多的漏洞。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设备的普及,各种网络应用的爆发,以及更多的人员进入安全领域并开始关注漏洞。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国家漏洞数据库(NVD),漏洞报告从提交到收录进数据库的平均时间是33天,而我国的国家漏洞数据库(CNNVD)是13天。也就是说,在漏洞细节提交后,订阅了NVD的用户要平均等33天才能收到警告,而在中国订阅了CNNVD的用户,平均13天内即可收到警报,2倍于NVD的速度。
2. 漏洞可能出现在各个层面
从硬件到软件,再到虚拟化、云计算,从疏忽大意形成漏洞,到主动防护反而被黑,从终极破解方法到原始遗留问题,漏洞可能在各个环节,因各种原因,以及各种面目出现。
2017年较为特殊的漏洞事件
1月:
卡巴斯基杀毒软件证书密钥出现漏洞,攻击者可通过碰撞轻易伪造证书,实现中间人劫持。
2月:
“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ASLR)技术被破解,包括英特尔、AMD、三星、Nvidia、微软、苹果、谷歌和Mozilla等芯片制造商和软件公司均受影响。
3月:
Cisco IOS&IOS XE Software CMP 出现远程代码执行漏洞(CVE-2017-3881),允许未授权访问,远程攻击者可以重启设备、执行代码,提升权限。
4月:
苹果设备WiFi芯片出现任意代码执行缓冲区溢出漏洞,该漏洞影响 iPhone 5 及以上版本,iPad 4代及更新机型,还有 iPod touch 6代及更新版本。
5月:
西班牙电信德国子公司证实,黑客利用SS7漏洞窃取验证码,然后将客户账户上的资金洗劫一空。这是第一起SS7漏洞公开证实的攻击;
英特尔AMT、ISM、SBT固件6到11.6版出现漏洞(CVE-2017-5689),攻击者可获得控制权限。
7月:
博通WiFi芯片固件出现“堆溢出”漏洞(Broadpwn),约10亿台苹果和安卓受此影响。
8月:
车载信息控制单元中的英飞凌2G基带芯片出现漏洞,福特、英菲尼迪、日产聆风、宝马等车型均受影响;
英特尔CPU安全控制机制ME上运行的固件出现漏洞,可被利用成为后门。
9月:
蓝牙通信协议出现8个漏洞(Blueborne),理论上可影响全球所有使用蓝牙的设备。
10月:
奥地利、美国和澳大利亚三国研究人员研究出Rowhammer终极攻击方法,可攻破目前所有可用防御措施,且可以远程进行,包括云端主机;
无线安全协议WPA2出现漏洞KRACK(密钥重装攻击),理论上可以对任何支持Wi-Fi的设备产生影响;
德国半导体制造商英飞凌的某些芯片,可信平台模块出现漏洞(CVE-2017-15361),该漏洞允许知晓RSA公钥的攻击者获取私钥;
国际海事卫星公司的 AmosConnect 8 网络平台被曝两个漏洞,攻击者可以获得远程访问特权,接管整个平台。该平台用于监视轮船IT和导航系统,以及收发消息、邮件,浏览网页等。
11月:
研究人员揭示微软Office公式编辑器漏洞(CVE-2017-11882),攻击者可完全控制系统,该漏洞已存在17年;
苹果macOS 10.13出现高危漏洞,物理接触设备无需口令便可获取管理员权限(以root用户登录)。
12月:
包括汇丰银行、英国西敏寺银行、Co-op银行、美国银行等移动应用,出现由于“证书锁定”安全机制带来的严重缺陷,数百万用户面临中间人攻击的风险;
传输层安全协议(TLS)19年前的ROBOT漏洞再现,攻击成功后,攻击者可被动监视并记录流量,发动中间人攻击。
漏洞发现带来的几点启示:
√ 安全产品不一定安全。无论是杀毒软件还是防火墙,抑或是安全机制,用于安全防御的事物本身也能成为漏洞的藏身之处。
√ 底层漏洞防不胜防。芯片或固件一旦出现漏洞,卸载软件、打补丁、重装操作系统均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而更新固件或是更换芯片意味着巨大的困难。
√ 通信协议或标准漏洞影响面巨大。动辄影响上亿的设备,而协议的更新换代则需要度过漫长的时间周期。
√ 数字化应用的爆发带来漏洞的爆发。无论是移动设备还是物联网设备,无论是虚拟化还是云计算与开源社区,在今年都呈飞速上升与扩展的趋势,因此漏洞的爆发应在意料之中。
√ 长老级漏洞与难打的补丁现象固疾难除。出于各种原因,许多补丁事隔很长时间才能得到修复,甚至是永远不会修复。而只有修复之后,才谈得上更新。最后,对老旧系统的更新可能才是真正的挑战。
√ 零日漏洞与开源。不谈国家强制力量,零日漏洞的一大根源是开源代码的不断扩散。每年1110亿行代码的扩张量,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加入开源模块、组件、库的复用队伍。开源安全责任重大,与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关。
3. 漏洞披露问题的两难
2017年,从发现Facebook任意图片删除漏洞拿到1万美金,到美国国防部“入侵空军”二期众测项目发放的26万美元,再到漏洞交易平台Zerodium的50万、100万、150万美元的漏洞征集奖金,一个问题浮出水面,漏洞到底值多少钱?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漏洞利用的时间周期、漏洞所在系统本身的价值、漏洞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漏洞防范的难易度等众多因素。但无疑,漏洞信息的机密程度是漏洞价值的最关键因素。知道的人少(即零日漏洞或N日漏洞)就越值钱,知道的人越多就越低廉。因此,才会有完全披露和负责任披露两种模式的出现。二者之间各有利有弊,是一个平衡取舍的问题。
11月15日,美国白宫发布《漏洞平衡政策》,十大部门形成审查委员会,根据漏洞的波及范围、利用难度、可导致的破坏,以及漏洞修复难度等,衡量漏洞的威胁程度,结合政府如何利用漏洞,以及利用漏洞的事实被公开将面临的政治风险,来审查漏洞,最终决定公开日期或保密。
漏洞审查委员会成员:
2017年的NVD漏洞总数约1.5万个,按照CVSS V3 的评级方法,仅高危漏洞就3千多个。况且,超过四分之三的漏洞在NVD发布之前就已经在新闻站点、博客、社交媒体,以及常人无法触及的暗网、犯罪论坛公布。因此该审查委员会,将特别针对零日漏洞做出披露决策。
三、行业市场篇
1. 会议活动空前热烈
2016年网络安全大事记曾写道,“2016年是信息安全会议活动最为集中的一年”,但2017年明显比去年更多,多到一一列出会占用太多的文章篇幅,因此今年的大事记只选出了非常重要或影响力较大的十个活动。
2017年十大顶级安全会议/活动:
√ RSA 2017 全球约有680余家机构参展,比去年约增长23%。以国别来看,参展机构数量中国排名第二(32家),较去年增长了82%。韩国增长速度最为迅猛,达到800%,部分体现出东亚地区在网络安全方面的进步。
√ 2017年国内网络安全相关会议活动总数预计超过300场。百人规模的活动超过100场,千人规模的活动也在10场以上。粗略估算会议成本约在1亿至3亿元左右。
√ 网络攻防比赛亦呈爆发态势。XCTF、WCTF、TCTF、X-NUCA、铁人三项,以及各地省市政府、协会组织的网络安全竞赛纷纷而起。安全竞赛的意义主要有二,一是增强网络安全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向全社会推广网络安全的知识;二是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以及培养和发现优秀的安全人才。
√ 各种会议活动可大致分为国家与地方政府牵头的会议、综合性的产业会、展览会、技术研讨会、解决方案会、安全厂商渠道客户会、新品发布会、战略合作会、融资见面会等,再加上信息领域各大会议中的安全分论坛,大型互联网公司的SRC会和各机构举办的破解攻防大赛等。
√ 对于安全厂商来说,建议选择定位精准,性价比高,贴近行业,贴近用户的会议参加。而对于主办方来说,精选议题、演讲人,尽量为听众带来更有价值的内容,才是举办活动的根本意义。2017年用户或渠道大会明显增多,也从客观上反映出用户至上的办会趋势。
2. 安全行业正在变革
区别于前两年的概念炒作阶段,2017年的网络安全市场,已经显现出真正变革的态势。云安全已经是所有主流安全厂商的业务发展重点,各种解决方案开始落地应用。移动安全实实在在的走进用户,物联网安全成为未来焦点,而身份认证是物联网安全的入口和基础设施。
√ 数据安全处于爆发前夜。数据不仅仅是资产,数据还是生产要素,而数据流动创造未来,此为数据时代的本质。因此,数据这个自始至终的安全核心保护对象,在数据时代必然迎来数据安全的爆发。
√ 网络保险业务浮出水面。用户对安全的本质需求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合规。因此,“没有银弹”的现实,令企业甚至是个人开始关注发生灾难后的挽回措施。假以时日,网络保险业务(个人认为,叫数字保险更合适)必将走上舞台,成为商业保险的常态险种。国外保险集团的调查预计,2022年网络保险业务全球市场将达140亿美元。
√ 工控安全有所升温。一直不愠不火的工控安全在政策大背景的推动下开始升温,其中,全国范围的工控安全大检查是目前的主要驱动力。而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等从概念上给予工控安全更大的发展空间。
√ 人才短缺推动市场转型,安全服务是方向。用户对整体统一解决方案的需求,令大型网络设备厂商在安全市场上的份额迅速上升,但硬件设备逐渐走向后台的大趋势不可避免,目前的状况只是短期红利,安全服务才是长期方向。安全人才短缺是这一趋势的关键原因之一,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尚看不到人才缺口得到较好弥补的可能。
√ 信息安全咨询业务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网络安全行业的碎片化特征十分明显。主要是因为安全是行业化、场景化,甚至是业务化的,很难出现“包打天下”的标准产品。但随着网络威胁的来源和攻击手段的复杂化,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策略,以构建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同时降低安全管理复杂度和投入成本。因此,信息安全咨询服务在未来有着更广大的发展前景。安全牛统计的全球网络安全年收入超10亿美元(2016年)以上的15家公司中,有四家为咨询公司,就是一个佐证。
√ 地方政府战略布局,安全基地四面开花。安全产业基地、产业园、人才培养基地,纷纷在北京、武汉、成都、杭州、南京、合肥、福州、哈尔滨、西安等城市建立,体现出地方政府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并将其放到城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四、政策法规篇
从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到美国的《国家网络事件响应计划》(NCIRP),再到俄罗斯的虚拟专用网(VPN)禁令和中国的《网络安全法》,个人隐私保护与商业利益和国家安全交织,网络空间安全成各国政府政治、经济博弈关注重点。
国外重大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一览
(2017年前后)
国内重大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一览
(2017年前后)
√ 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将于2018年5月25日正式实施,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与欧洲有着密切商业往来的跨国公司。一是合规投入。根据普华永道的调查,大部分美国公司认为将花费100万到1000万美元的投入以满足合规。二是罚金。违反GDPR规定的公司,可被罚款高达2000万欧元或是公司全球年收入的4%处罚。有咨询公司表示,在GDPR实施的头一年中,有可能开出60亿美元的罚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已于今年6月1日实施,网络安全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从法律层面上把我国网络安全工作提高到了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强调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及个人信息数据的保护,明确了国家、主管部门、网络所有者、运营者及普通用户各自的责任以及违规后的相关处罚。在合规应对实施环节,从网络运营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三方面,就“相关责任方”、“管理措施”及“技术措施”等三个维度总结了具体实施要点。
2017年,主管部门及安全标准化机构发布了多个与《网络安全法》实施相关的法规与标准,有的还处在征求意见当中。为方便各类机构在实施《网络安全法》时加以参考,把最重要的相关法规与标准列表如下:
国内2017年前后发布的《网络安全法》相关法规标准
√ 数字化进程扩大网络安全产业,各国安全政策压缩彼此市场空间。数字化进程不断的促进网络安全市场空间的扩张,努力向前发展的企业不可避免的倾向使用先进的技术。而网络安全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国出台相应保护自我的政策无可厚非。但更大的主题是人类的科技发展,各国之间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命运共同体”。自主可控与开放创新,封闭与开源,永远都是在争议中前行的话题。因此如何在符合对方国家大政策体系和规范的前提下,尽最大能力地将自身的技术和产品融合到当地的安全生态圈中,是跨国安全企业在未来几年的重要挑战。
五、年度大事总结
2017年最值得关注的七件网络安全年度大事:
信息泄露创历史记录,包括雅虎30亿账户泄露,Equifax 1.43亿全球消费者信息泄露,AWS S3 1.23亿户美国家庭信息泄露;
WannaCry、Petya等勒索软件爆发,涉及全球上百国家,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加密货币成黑客攻击目标,包括直接盗窃交易平台,以及用恶意软件感染用户计算机大规模“挖矿”攫取经济利益;
网络攻击上天入地,无所不在,横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代码武器化,黑客国家化态势明显;
漏洞增长史无前例,各大漏洞披露平台均创历史增长和绝对数量记录;
网络安全投融资规模前所未有,涉及金额国外的公开数字超过300亿美元(含并购),而国内仅创业企业融资额就达到了35亿人民币之多;
中国《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的发布和《网络安全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网络安全行业的发展进入健康向上的轨道。
结语
如果说斯诺登事件为国内网络安全行业的破冰之年,《网络安全法》的实施就是乘风破浪大踏步向前发展的一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是我们的航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进程的发展,则是推动网络安全之舟快速前行的浪潮。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国内信息技术的普及,人员综合能力水平,网络安全意识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而监管、行业与区域的划分,令安全领域碎片化的现象在我国尤其严重。不管是合规驱动、事件驱动,还是需求驱动,如何绕过这些大海航行中的暗礁,克服重重困难永往直前,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2017年即将告别,2018年即将到来,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正在向我们招手。伴随着攻与防的永无止境,一个新的科技时代就在人类眼前,“网络安全和网络发展相辅相成”,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位网络安全从业人员的使命。
本文转载自:安全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rustauth.cn/industry/30413.html